北京畫院年會研討古代山水畫,五大主題涉及山水游歷、筆墨等
北京畫院年會之“中國古代山水畫學術研討會”前不久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匯集了21位專家學者,分“五個主題板塊,共同探討中國古代山水畫藝術的各項議題。
天寒翠袖薄,從清代仕女畫看當時文人理想中的女性
鵝蛋形臉、細眉鳳眼、櫻桃紅唇、削肩柳腰,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正在舉辦的“綽綽清影——館藏清代仕女畫聯展”以14幅清代仕女畫勾勒出當時文人理想中的美女形象。
宋代文同誕辰千年:浙博“千載清風”將展歷代墨竹名跡
浙博年度書畫大展“千載清風——古代墨竹名跡展”將于10月27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開幕,展出文同、李衎、趙孟頫、柯九思、倪瓚、王蒙等墨竹名跡38件(組)。
這就是一部中國簡明漆器藝術史:上博40年后將再推漆藝大展
“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將于11月16日在上博開幕。共遴選上博館藏歷代漆器200余件,并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等單位重要的出土漆器珍品。
鑒賞|從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看到顧景舟及海派紫砂名品
10月21日,“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 海派紫砂藝術特展暨許四海藏品及文創作品展”在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中心舉行。展出從清代到近現代制壺名家的作品。
中國青花瓷赴陸上“絲路”古國烏茲別克斯坦展出
10月15日塔什干當地時間下午3時,由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共同策劃的“青出于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在塔什干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拉開帷幕。
紀念殷墟發掘九十年,并不僅因為地下遺存證實商王朝的存在
今年是殷墟發掘90周年,學界不分南北,紀念殷墟,不僅因為它豐富的地下遺存,也因為它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實現與世界其它文明的對話。
敦煌文獻中的重陽|食療、登高、凍齡,解密敦煌養生大法
今天是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在這一天登高遠眺,也祈求健康長壽。而在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一套食療養生大法,對于時下注重養生的年輕人來說,仍不過時。
在維也納看彼得·勃魯蓋爾畫中的農民,鄉村及人性
為紀念十六世紀偉大的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逝世450周年,10月初,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舉辦了特展,揭示了他是如何創造出如此慷慨激昂,反映人性的藝術作品的。
大英博物館日本廳開放:浮世繪大家歌麿《藝妓讀信》首次亮相
大英博物館的三菱商事日本展廳近日重新開放。由日本浮世繪畫家喜多川歌麿(Kitagawa Utamaro,1753?1806)所繪的《藝妓讀信》在展廳中首次亮相。
鑒賞|三千陽春始一花
桃子是從什么時開始被雕琢入玉,成為玉雕的重要題材之一?據本文作者考據,目前尚未見到唐代玉桃實物,收藏于無錫博物院的無錫錢裕墓出土玉桃杯應該是此類器物最早的樣式。
圓桌|關于賞石與魯作底座: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文人賞石注重其所蘊含的君子品質,賞石即賞自己。此次五人談試圖從魯作藏石談起,發現在孔孟文化的影響之下,魯作賞石的意義在于供,在于敬畏,并非只在于賞。
藏界|王贊:喜歡古代彩陶那種原始古樸之美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喜歡收藏各類彩陶和漢罐,并從這些古物中汲取藝術創作的養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藏品能夠以一種空間關系在藝術館中并存。
“石窟鼻祖”有證據:甘肅天梯山石殘像或為漢地最早石窟造像
對于甘肅武威天梯山的第15窟石殘像,相關專家近日在考察后認為,這應是中國漢地最早石窟寺佛造像,可以認定為北涼王沮渠蒙遜為其母祈福所造的“丈六石像”。
世界文化遺產炳靈寺石窟今年連遭山洪泥石流致多處損毀
7月以來,炳靈寺石窟遭遇四次強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多處窟區進水,局部壁畫被毀、佛像淹沒,遺產環境、文物本體、基礎設施等受到不同程度損毀。
臺北故宮“瓶花與盆景畫特展”:體會百卉清供之美
臺北故宮博物院“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日前開幕,展出院藏佳作共四十二組件,分“瓶中之花”與“盆中之景”兩大部分向觀眾呈現。展期持續至12月25日。
看斑駁壁畫中的《西游記》,以甘肅童子寺石窟為例
本文以甘肅民樂童子寺石窟的壁畫為例,補充和豐富清代張掖地區西游記與觀音救難壁畫組合的數量與內涵,進一步論證西游記故事所體現的玄奘對觀音的信仰。
北京畫院年會研討古代山水畫,五大主題涉及山水游歷、筆墨等
北京畫院年會之“中國古代山水畫學術研討會”前不久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匯集了21位專家學者,分“五個主題板塊,共同探討中國古代山水畫藝術的各項議題。
天寒翠袖薄,從清代仕女畫看當時文人理想中的女性
鵝蛋形臉、細眉鳳眼、櫻桃紅唇、削肩柳腰,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正在舉辦的“綽綽清影——館藏清代仕女畫聯展”以14幅清代仕女畫勾勒出當時文人理想中的美女形象。
宋代文同誕辰千年:浙博“千載清風”將展歷代墨竹名跡
浙博年度書畫大展“千載清風——古代墨竹名跡展”將于10月27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開幕,展出文同、李衎、趙孟頫、柯九思、倪瓚、王蒙等墨竹名跡38件(組)。
這就是一部中國簡明漆器藝術史:上博40年后將再推漆藝大展
“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將于11月16日在上博開幕。共遴選上博館藏歷代漆器200余件,并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等單位重要的出土漆器珍品。
鑒賞|從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看到顧景舟及海派紫砂名品
10月21日,“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 海派紫砂藝術特展暨許四海藏品及文創作品展”在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中心舉行。展出從清代到近現代制壺名家的作品。
中國青花瓷赴陸上“絲路”古國烏茲別克斯坦展出
10月15日塔什干當地時間下午3時,由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共同策劃的“青出于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在塔什干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拉開帷幕。
紀念殷墟發掘九十年,并不僅因為地下遺存證實商王朝的存在
今年是殷墟發掘90周年,學界不分南北,紀念殷墟,不僅因為它豐富的地下遺存,也因為它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實現與世界其它文明的對話。
敦煌文獻中的重陽|食療、登高、凍齡,解密敦煌養生大法
今天是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在這一天登高遠眺,也祈求健康長壽。而在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一套食療養生大法,對于時下注重養生的年輕人來說,仍不過時。
在維也納看彼得·勃魯蓋爾畫中的農民,鄉村及人性
為紀念十六世紀偉大的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逝世450周年,10月初,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舉辦了特展,揭示了他是如何創造出如此慷慨激昂,反映人性的藝術作品的。
大英博物館日本廳開放:浮世繪大家歌麿《藝妓讀信》首次亮相
大英博物館的三菱商事日本展廳近日重新開放。由日本浮世繪畫家喜多川歌麿(Kitagawa Utamaro,1753?1806)所繪的《藝妓讀信》在展廳中首次亮相。
鑒賞|三千陽春始一花
桃子是從什么時開始被雕琢入玉,成為玉雕的重要題材之一?據本文作者考據,目前尚未見到唐代玉桃實物,收藏于無錫博物院的無錫錢裕墓出土玉桃杯應該是此類器物最早的樣式。
圓桌|關于賞石與魯作底座: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文人賞石注重其所蘊含的君子品質,賞石即賞自己。此次五人談試圖從魯作藏石談起,發現在孔孟文化的影響之下,魯作賞石的意義在于供,在于敬畏,并非只在于賞。
藏界|王贊:喜歡古代彩陶那種原始古樸之美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喜歡收藏各類彩陶和漢罐,并從這些古物中汲取藝術創作的養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藏品能夠以一種空間關系在藝術館中并存。
“石窟鼻祖”有證據:甘肅天梯山石殘像或為漢地最早石窟造像
對于甘肅武威天梯山的第15窟石殘像,相關專家近日在考察后認為,這應是中國漢地最早石窟寺佛造像,可以認定為北涼王沮渠蒙遜為其母祈福所造的“丈六石像”。
世界文化遺產炳靈寺石窟今年連遭山洪泥石流致多處損毀
7月以來,炳靈寺石窟遭遇四次強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多處窟區進水,局部壁畫被毀、佛像淹沒,遺產環境、文物本體、基礎設施等受到不同程度損毀。
臺北故宮“瓶花與盆景畫特展”:體會百卉清供之美
臺北故宮博物院“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日前開幕,展出院藏佳作共四十二組件,分“瓶中之花”與“盆中之景”兩大部分向觀眾呈現。展期持續至12月25日。
看斑駁壁畫中的《西游記》,以甘肅童子寺石窟為例
本文以甘肅民樂童子寺石窟的壁畫為例,補充和豐富清代張掖地區西游記與觀音救難壁畫組合的數量與內涵,進一步論證西游記故事所體現的玄奘對觀音的信仰。